读《爱心与教育》有感——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
读《爱心与教育》有感——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
读《爱心与教育》有感——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
赵鹏 四方馆读书会
本月读了李镇西的《爱心与教育》,感受颇深。第一次接触到李镇西是在2017年吧,他在阳光书院所做的报告,学校派我去听取报告。当时听了报告印象很是深刻,竟有这个6的教师,是我学习的榜样啊,但后来就逐渐的淡化了,没有想过看他的书。现在有幸看了他的书之后,我的感受如下:
第一,教师做好教育的前提是:热爱教育,把教育当成是事业来做,而不是饭碗。从李镇西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这点。教育是个良心活路,现在我虽没有达到李镇西老师这个程度,甚至差的很远,但是,就良心而言,我觉得自己还是有这个底线的。凭良心作教育,不管学生是怎样的,我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转化他。
第二,资料的收集很重要。从整本书的故事来讲,李老师在收集资料这一块做得非常好。我们现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带完一个班,留下的资料寥寥无几,可能就是几张照片罢了。没有系统的收集资料。对于一些经典的语录或是学生的教育转化过程没有做好资料。这样即使我们做得很好,结果也没有资料来印证。我觉得这部分需要我来做这个事情。给学生留下些什么东西来回忆。
第三,教育要不断的总结与思考。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,我们的方法是千奇百怪的。当我们遇到学生问题时,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处理,处理是否恰当,结果又怎么样。这些我的跟踪实在太少,也很少总结这种情况采取这样的做法,是否是正确的、合理的。我觉得就要不断的总结思考,只有思考才会进步。比如,针对谈恋爱的问题,我在班上强调,如果被抓住了,就叫双方的家长来校交流,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了。但真正遇到这种情况时,我始终会“心慈手软”,交流,交流,再交流。最后的结果都是要分开。从来没有想过怎样处理会更好,处理是否恰当。记住:一定要跟踪处理结果,不时要询问学生的情况。
第四,书中的方法借鉴
1、优生的培养。优生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,品质上也要好,我们现在仅仅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去了。李老师提供的方法很多,都有相关的例子。我觉得我能够借鉴一些。给优生制造挫败感,树立学生的远大志向(给优生推荐读书,让他从中树立志向和向榜样靠齐意识,但这一点目前对于我来说是有点困难的,因为读书少啊),帮助优生认识自己,培养优生的创造力等。
2、学困生的转化。总思路我觉得是:关注,关心,关爱。树立信心。后进生的转化我们总是在想一步登天,一次就能将其转化,这是我们自己想象的。实际上后进生的转化是循序渐进的,需要我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交流谈话,一次进步一点点来转化的。我认为转化后进生应从习惯下手,很多后进生就是习惯不好,需要纠正他们的习惯,然后再学习上树立信心。就能够更好的转化后进生。
3、青春期的问题。这个问题时每一位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,同时也是最为头疼的问题。读了李老师的书,我觉得这个问题在以后我带班的时候,一定会主动出击,通过班会课普及相关知识。要先有知识基础,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啊。
第五,宁小燕之死的思考。一位优秀的学生,最后以这样的结果而结束,真的是可惜,令人难受啊。我在想,如果宁同学是我的学生,或者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,我会怎么处理?我想我只能够做好预防工作。那就是察言观色。到班级时多观察学生的情绪的变化,发现不对时就要及时的交流和疏导,这需要很深的功底,我觉得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的欠缺的,需要提高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。同时我们也不能时时刻刻抓住某位学生的特点不放,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,针对这种问题,一定要跟学生约法三章,以后犯了怎么办或者多长时间能犯几次等等。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。
第六,真正的做爱心教育,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关爱学生,而不是一时兴起的施舍。这是李老师教育学生的核心,李老师的做法就是与学生“朋友式”的交流和沟通。而在我们每个人的交流理念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,但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。不管怎样,我觉得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。但我觉得要做到严慈相当。如果一个班主任在学生心中失去了地位,那么这样也是失败的。
第七,班级构建的问题。读完这本书,我觉得自己应该要认真思考一下班级的构建的问题了。带好一个班级不是一蹴而就的,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。而是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和规划,所以,在假期休息之余,就要构建班级的建设。从班级的特点出发,制定合适的方案。这也是上回去厦门学习时一位老师所提到的问题。提前就能够与学生联系上,布置好任务。
总之,读完这本书之后,对于我的带班有很大的影响。最后,用朱永新对本书的评价结尾:你没有丰富的知识,扎实的功底,精湛的教艺……但你有一往情深的爱心,你就会吃别人不能吃的苦,做别人不愿坐的“冷板凳”,苦读苦练,日积月累,终成大器。